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,让张仲景看病下药手到拈来
发布日期:2024-10-25 14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,让张仲景看病下药手到拈来2024-10-14 19:45·石主任说医

图片

人病了就是人体阴和阳的变化,而阴阳同存和协调(阴阳平衡)是生命存在和身体健康的根本。伤寒论将寒邪入侵人体引起阴阳的变化过程用六经表示。六经辨证将阳病和阴病分为二大类,即三阳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)和三阴(太阴、少阴、厥阴)。其中阳和阴就是阳气和阴气,疾病不同的表现就是阳气和阴气量变的过程。

伤寒六经病体现了人体阴阳气的多少的动态变化过程。六经病按阴阳气的多少排序为:三阳太阳,二阳阳明, 一阳少阳,三阴太阴,二阴少阴,一阴厥阴。疾病的发展顺序:太阳病→阳明病→少阳病→太阴病→少阴病→厥阴病。

图片

通常说,阳在外(表),阴在内(里)。当病在表,阳气在损而阴气未动表现为阳证,根据阳气存在的多少,分三阳病,说明阳气受损渐减的过程。病在太阳,为疾病之初,正气(阳气)在表抗邪,开始损耗阳气,但阳气还算是最多,是为“三阳”;发展到阳明,病由表入里,正邪斗争最为剧烈,阳气动用较多,消耗也就多,是为“二阳”;再发展到少阳,则为阴阳之枢,邪进正退,阳气相对前二阳来说最为不足,是为“一阳”。

病情继续发展,邪气进一步伤阳进入三阴(里),此时阳气受重创,抗邪力弱, 在里的阴气失去阳气的固护,耗损也显著增加,表现为阴证,故三阴阶段显示阳气、阴气均受损过程。从阴气损失多少判别三阴病,病邪在太阴,阳气受伤相对厥阴、少阴为少,尚能固护阴气,阴气损失还不算多,虽见吐利,阴气尚充("自利不渴"),是为“三阴”。

病邪再度深入,阳气再度衰微,发展到少阴,阴气耗损,阴邪大盛,令心与肾(命门)这两大生命的根本系统受创,阴气不足(“自利而渴”,“虚故引水自救"),若衰微之阳向上向外亡脱(格阳、戴阳)而泄(汗出),出现外热里寒证,此是为"二阴”;厥阴阶段,阳竭阴涸,为疾病的最后阶段,是为"一阴”。此阶段也是阴尽阳生的开始,所以厥阴病多为阴寒病、阴阳俱亏、寒热错杂之症。

图片

一、太阳病

*主纲症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

*代表方:桂枝汤(表阳虚,发热恶寒,有汗);麻黄汤(表阳实,发热恶寒,无汗),桂枝加厚术杏子汤(太阳中风兼气逆咳喘)。葛根汤(项背强痛,无汗),或桂枝加葛根汤(有汗)。

二、阳明病

*主纲症:“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也。”

*代表方:调胃承气汤(腑实初起,结而未实);小承气汤 (腑实以痞满实为主);大承气汤(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)。

三、少阳病

*主纲症:“少阳之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。”

*代表方:小柴胡汤(治胸胁苦满 、寒来热往、心烦喜呕、口苦、咽干);大柴胡汤(腹满痛,微烦,心以下急,大便不通);黄芩汤(厥而下利,腹泻痢病);柴胡桂枝干姜汤(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)。  

四、太阴病

*主纲症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”

*代表方:理中汤(胃家虚冷),桂枝加芍药汤(表证未解,而又有腹满时痛);桂枝加大黄汤(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)。

五、少阴病

*主纲症: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”

*代表方:麻黄细辛附子汤(少阴病开始,未入里,反发热脉沉,无汗者),桂枝加附子汤(有汗者),真武汤(少阴阴邪寒饮,无热汗出)。

六、厥阴病

*主纲症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,利不止。”

*代表方:四逆汤(寒厥证,阴盛阳微,下利厥逆,大汗出,身微热而恶寒,小便利,脉微欲绝);乌梅丸(消渴、寒热错杂、腹痛腹泻),甘草泻心汤(上热下寒、口腔溃疡)。

中医强调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,请由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,以上仅参考和学习,不作用药推荐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